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
“我从小家庭贫困,缺衣少粮的日子历历在目。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家乡的乡亲们能吃上饱饭。”唐华俊回忆说。
基因就是一个个关键的积木块。李家洋团队从微观世界中,寻找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基因。“我们发现了与水稻的分蘖角度、秸秆粗细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将其导入水稻主栽品种中,就能重塑水稻株型性状,培育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新品种。”李家洋说。
有了基因,关键要“搭建”。分子设计育种,是李家洋团队攀登的又一座高峰。“‘特青'水稻品种产量高,但综合品质差,可以当受体。‘93—11'的外观品质优异,可以当供体。我们对与产量、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相关的28个目标基因优化组合,利用杂交、回交与分子标记定向选择等技术,将优质目标基因聚合到受体材料,实现优与优的组合。”李家洋说。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张福锁始终心系国家,心系农业,心系农民。
回国后,张福锁把一句“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桌旁,一头扎进了科研……张福锁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发现。张福锁团队先后发现小麦缺锌分泌的植物铁载体类根分泌物,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界过去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证明了铁载体化合物对根际微量元素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在国际上首次阐释了花生和玉米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状况的现象和机理,并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我国传统的间套作生产体系中……
出生于陕西凤翔的张福锁经常这样说:“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体会,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青纱帐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这离不开广大农业科学家的持续努力。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为您讲述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见图②,右,杨鹏摄)的确是这句话的践行者。怀揣对土地的热爱,唐华俊在农业土地资源领域一干就是40年。他开拓了农作物空间格局研究新领域,主持建立了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从2002年至今依然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在过去10年里,张福锁团队以“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组织1152名研究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对接452个县2090万农民参与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770万公顷土地,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
安徽省肥西县是李家洋的家乡,稻香和农活伴随着他成长。“小时候,村里的水稻长到半人高的时候,很容易倒伏。后来,老乡们换了新品种,稻株变矮了,倒伏少了,产量增加了。”科技的力量,让李家洋印象深刻,“当时,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主持建立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
“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虽说两者基础原理相通,但具体到遗传发育上,天差地别。”李家洋说,团队致力于水稻分子品种设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
科研过程中,李家洋寻找着最佳方案。“‘分子设计育种'较之于传统育种,更加高效精准。”李家洋娓娓道来,团队首创全新基因分型算法,构建出高密度水稻单倍体型图谱,率先提出并建立高效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本报记者 王 浩
位于龙凤村的“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贵州成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目前,31个省份已建起480个“科技小院”,示范面积1142万亩,培训农民28万多人次。
1985年,张福锁走出国门到国外学习,师从世界闻名的植物营养学家。那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虽然诱人,但张福锁却没有产生留在国外的想法。他说:“出国是想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国外多学东西,回来好报效祖国。”